发怒有理 人皆发怒

2024-10-13 10:36:36

发怒有理 人皆发怒

在工作环境中, 表达愤怒和不满有时候会让主管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比单纯的惩罚员工要有利多了。(参照Human Relations, vol 64, p 201) 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管理人员甚至会刻意的培养愤怒情绪——至少在某种情况下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员工一旦感到愤怒,就会在头脑风暴中表现得更加无拘无束,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职场上的愤怒

一些证据表明商界和政界的领导在面对丑闻的时候,那些忿忿不平的人要比那些无地自容的人会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至少对男性来说是这样的。然而人们却一致认为在职场中易怒的女性——不论她是CEO也好还是管培生也好——得到的社会评价要普遍低于易怒的男性。 女性的情感宣泄更多程度上被认为是与个人性格紧密相连的 (“她就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男性就不一样了,人们认为他们表达愤怒仅仅是对外界状况的回应。耶鲁大学的 Victoria Brescoll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是一个代表,作为一位女政客, 她已经饱受非议,批评她的人都说她脾气暴躁。”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很high的谈判者更能为己方争取到一个好结果。但在2010年,来自法国INSEAD商学研究生院的Hajo Adam揭示了一个重磅的意外。 他的研究最初是为了考察同事们(INSEAD在世界各地建有分校)对于发怒这事儿的不同回应,以及日本对外贸易大使在90年代与美国前总统的那场谈判中,又是如何消极应对比尔·克林顿气势汹汹的攻势的。受到这两件事的启发,Adam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找了一些学生志愿者做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欧裔美国人在遇到激动的谈判者时比面对淡定的对手时会做出更多的让步,而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则不太容易受到对方情绪激动的影响。 Adam 认为这反应了对“情绪失控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判定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常模。

明智审慎地运用愤怒情绪,在社会上、在职场上都会有收获各种各样的益处。不过,这里先让我们把以上这些研究暂且放到一边,看看在家庭生活里愤怒又是如何在起作用的呢? 当面对你最亲近的人的时候,保持冷静避免争执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或许不是的。 来自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名誉教授 Ernest Harburg认为,有时候和伴侣吵架拌嘴意味着一种健康的关系。 他的研究小组发现,相较于那些把愤怒情绪宣泄出来并随之化解矛盾的个体,经常压抑着负面情绪独自消化的人往往活不长。在他最近还未发布的一项为期三十年的研究结果里也表明,双方能够互相表达不满情绪的伴侣通常会活得更久。Harburg认为压抑怒火会使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折寿。他说:“那些宗教人士及和平主义者所推崇的隐忍、压制愤怒的方式,事实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

同时Fisher提醒说,在一段关系中,发怒的同时也要保持起码的尊重。“说一句‘我生你气了, 我需要你倾听我、重视我、关爱我、优待我’非常简单, 但即便这样,人们也往往不大爱说。

就像文中最开始提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愤怒。并且仅仅控制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应对别人的愤怒。 如果我们火上浇油,或者干脆忽视,结果都会不堪设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在政治圈里,这种后果便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Tausch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政治活动中, 如果一个政治团体向目标对象表达了愤怒和抗议却遭到无视,那么目标对象(可能是政府)即会遭到该团体的蔑视,进而采取一种“体制外”的政治举动——也就是诉诸暴力或者支持恐怖主义。

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能够“正确的控制愤怒情绪,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程度、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目的、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对愤怒报以关注而非视而不见。Tausch最后强调说,愤怒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破坏性行为的催化剂,在社会关系中,它反而能够诱发积极的建设性行为。Face becomes flushed

愤怒生理学

盛怒之下,人们的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怒目而视面红耳赤咬紧牙关嗓音尖厉(女性)喉咙变粗(男性)心跳加剧胃痉挛,反胃四肢发抖分泌肾上腺素双手血流量增加呼吸急促冒汗躯体上提

鼻翼扩张

发怒有理 人皆发怒

愤怒小分队

同样面对社交情境中遭遇的轻视,有的人可能焦虑不安,有的人可能恼羞成怒,有的人可能怒气冲天的直接报以拳头。至今人们还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人与人被激怒的反应大相径庭,有人会害怕,有人会发火。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人的确是比其他人更易怒。

首先,男人比女人要火大。细分到每一个性别来讲,身体强壮的男子比瘦弱型的易怒,而美女比姿色略逊的女人要更容易生气。据澳大利亚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Aaron Sell的研究说明,对于男性而言,身体的强壮程度大约解释了易怒程度方差的百分之二十,“我们的理论就是男人的强健和女人的魅力会使个体拥有优越感,在过去的进化史中,拥有这些特性的个体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对这种‘优势’作出表示的话,从结果来看,这些被赋予力量和姿色的人很有可能表达不满甚至发怒。”Sell这样说。

顺着这条逻辑,一些研究者认为高自尊也使得人们变得更易怒。然而英国愤怒管理协会的主管Mike Fisher却不这样认为。他的亲身经历令他相信那些自卑的人,不乏一些很有成就的人,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压力,从而助长了他们的不满情绪。Fisher说,人们在压力环境下更易发怒,这就好比多数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焦头烂额一样。

对压力的易感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度紧张、A型人格的个体比淡定自若的B型人格个体更容易发怒。说不准就是生理上捣的鬼:不安情绪(包括愤怒)是跟血糖控制能力密切相关的。 有一种被戏称为“战斗基因”的MAO-A事实上就是愤怒的始作俑者。然而,尽管拥有“战斗基因”的人通常更争强好斗,这倒也并不一定是由他们的易怒所引起的。

哈佛医学院的Ronald Kessler说,没有人知道间歇性爆发的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不可控地爆发怒火为特征的这种心理问题,通常是在儿童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2012年Kessler的研究小组报告说在美国,每12个青少年和成年人里面就有一个具备这样的症状,这比任何人所料想的比率都高。

不论是什么导致了过分的怒火,至今都还没有找到“解药”。Fisher说,一个常常感觉情绪失控的人通常必须做到相当努力才能去掌控它。他自己也是情绪失控的受害者,因而深知此中不易。无论如何我们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当我们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淡定,这是个规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