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之腊八节
腊八节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在古文中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而腊字的偏旁是“月”字,这又有“肉”的意思,古人年末会用牛羊来祭奠神明,因为这些原因,十二月也就被成为腊月了。而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但实际就是指代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2、源于腊祭 一说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汉字为象形文字,腊字的由来正是源于“腊祭”,“腊祭”指的是古人用猎取的禽兽来祭祀天地神灵以祈求平安吉祥这一行为;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起初在腊月哪一天并不固定,但自南北朝开始,流行腊祭神有八种,于是便慢慢演变成了腊月初八这个固定祭日。

4、源于始皇帝 有传说腊八节源于始皇帝,始皇帝召天下民夫修建长城,长年不能回家,吃粮却靠家里人送。但是很多民夫家隔万水千山,粮食送不到,不少民夫皆是饿死工地。话说有一年十二月初八,无粮可食的民夫们就把积了几把的五谷杂粮一锅熬成了稀粥分而食之,虽然最终还是饿死长城下,后人为了悼念这些长眠于长城脚下的民夫,人们每年喝腊八粥,以作纪念。

6、源于岳飞 还有传说,腊八节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名将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寒冬,岳家军衣食难济,挨饿受冻的时候,百姓们相继送饭,却是饱餐了一顿“千家粥”,最终大胜而归,而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铭记历史,纪念名将。

腊八节习俗
1、祭祀 腊八本就是祭祀的日子,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腊八算 说起来,在腊八节,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茧盯璜阝就是“腊八算”。北京城还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腊八算”就是寓指腊八节这一天是欠账还钱和催债的日子,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借以避讳,腊八节这天各家商号要把这一年的收支计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也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要债的债主会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这就是所谓的“腊八算”。 所以,到了腊八这天,可是要好好想想是不是该还钱了哦~

2、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有在腊八节泡制腊八蒜的习俗,把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的泡在醋中的蒜就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一般,这个时候就可以拿来吃了,腊八蒜口味独特,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可是无蒜不欢呢~

4、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腊八面其实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

2、注意防寒保暖 随着腊八节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寒冷,人体的抵抗力会下降。此时,我们一定要防寒保暖,白天身穿保暖服、头戴保暖帽,有助于驱除寒气,保持温暖。 此外,用热水泡脚,也是冬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特别是有风湿关节病等陈年旧疾的患者,用一些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中药液泡脚,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