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型技巧是配音最基本的要求

2024-10-23 11:19:38

语言艺术有很多,如相蠹韦睥谚声、评书、朗诵、配音等。但唯独配音与众不同。其他语言艺术基本上都是开放型的,只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在艺削允碣弋术的范围内可以随意发挥。而配音就不一样了,它的存在要依附于图像,因此说它是半开放型的。配音演员不能像朗诵者那样可以闭上眼睛享受般的尽情释放感情,他的标准必须是眼前的画面,无论怎么发挥都不能脱离角色的表演。所以,配音虽然是语言艺术,但它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这就好比其他语言艺术本身就是一幅画,可以单独拿来欣赏;而配音却是一个画框,它是为片中的角色服务的(虽然经典配音也可以脱离画面独立欣赏,但这并不是配音的目的)。不过这种从属地位并没有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就像装裱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样。配音集艺术性与技巧性于一身,其中内容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所以我打算以我的了解和体会说说配音。固然,我的文字不可能说清配音艺术的全部,但是让一个新手或外行入门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其中的观点肯定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谢谢!

对口型技巧是配音最基本的要求

抓住人物的特点  保证了影音同步以后,接下来就要解决人物的声音问题。虽然每个人的声音都各不相同,但同一类型人的说话方式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壮汉说话就要粗一点,小瘦子说话就要尖一点,妙龄少女说话就要清纯一点,八旬老翁说话就要沧桑一点,把握住这种相似之处是抓住人物特点的关键。当然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遵循同一种规律,还要因人物特点和不同处境分别对待。下面我就分两方面详细说一下。  1、形象特点  形象特点是指定型一个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一般情况下多指性格特点和感情特点。每个人的说话方式往往取决于他的性格,因此我们时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话语来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对于戏剧人物,这种语言上的特点就更重要了,因为它是我们认识这个角色的途径之一。一部戏,人物众多,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声音上的区分,观众会很糊涂,而且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趣味性。这便是所谓的性格特点。另外,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的说话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兴时说话的调值会提高,而在压抑时说话便很低沉,语气也会变得凝重,所以配音演员也要通过不同的说话方式加以区分才行。这便是感情特点。好的配音首先要让观众忘记配音的存在,如果时常出现声音与形象的脱节,以致让观众分了心,这种配音便是失败的。所以配音演员要有定型的能力,看到角色的形象就要在头脑中出现他的声音,并且让自己的声音符合要求。绝对不能他演他的我配我的,光对上口型没有意义。  在《黑郁金香》中,童自荣一人配了两个角色——纪奥姆和双胞胎弟弟朱立安。虽然他们相貌极其相似(都是阿兰·德隆饰演),却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哥哥是个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英勇潇洒的英雄,而弟弟却是个唯唯诺诺、心无城府、初出茅庐的孩子。虽然音色都是一样华丽漂亮,但由于性格的迥异,声音也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别是很微妙的。在两个角色第一次碰面时,童自荣把哥哥的声音压得很沉,带着一种稳重,声音不紧不慢;而配弟弟时,他有意把声线抬高,用了他惯常的"飘"的配音方式,声音中透着一种单纯和对兄长的敬畏,没有哥哥说话时的那种力度,有些发虚,给人缺乏自信的感觉。这种巧妙的刻画将哥俩的性格全部展现了出来,虽然是同一人表演,同一人配音,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来听,是完全分得出谁是谁的。这说明童自荣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尤其是内在的性格特点。  这个问题我还会在后面的"造型能力"中作更为详尽和深入的阐述。  2、音色特点  上面说的形象特点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内在感觉,对于人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感觉还不行,我们不可能忍受听见一个老头发出少年的声音,因为音色不搭配,所以音色对于配音也不可忽视。音色取决于一个配音演员的生理条件,这是不能靠表演来改变的。其实这一点完全可以跟上一点一起叙述,因为音色特点也是角色形象的一部分。一部译制片满足了对口型的要求后,接下来便是解决音型搭配的问题了,而后者跟前者一样,同样是配音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暂不管配音时情感抒发如何,单是这两点没做好就可以认定这不是一部成功的译制片。而如今这种"低级"错误却屡屡出现,虽然"对口型环节"尚不敢出太大问题,但"人物音色环节"便难逃厄运了。鉴于这种可悲的现状,我决定还是单拿出一节来说说"音色特点"。  每个配音演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变声能力,这是配音表现力的一部分,但这种本事不能滥用。毕克配杜丘(《追捕》)和波洛侦探(《尼罗河上的惨案》)时的音色就很不一样,这种变声很自然,没有丝毫牵强感,所以在塑造角色音型时也便很舒服。但是我们终究不能把变声当成一种常用工具。无论是哪里的配音团体,即便是临时组织的班子也应该像组织乐队一样,保证乐器、音部的完整性,如果有音型上的缺位,也只允许小范围的调整。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导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挑选配音演员并且分配角色,如果最后出现了音型不搭配的情况,导演就要负直接责任。再好的演员如果分不到能发挥自己专长的角色也不会表现出色,也许反而会成为全片的败笔。笔者认为《垂直极限》中最大的败笔便是童自荣配的那个角色,声音与形象很不相符。童的声音年轻华丽,而那个角色却是个留着浓重胡子的大老粗。他虽然配得很努力,但以其声音条件配那种形象再怎么努力也是够不着的。中央八台《西北偏北》的女主角伊芙·肯德尔的声音明显偏老,与角色的年轻貌美不太相符。而中央六台的伊朗电影《天国的孩子》的音型搭配就更糟糕了,小男孩发着柔嫩的女孩声音,老太婆拥有一副年轻女人的嗓子,这种配音怎么能让观众安心看片呢?相反,把人们的情绪全搅乱了。  在译制片中也会适当地对原声音型做一些调整,以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比如《魂断蓝桥》中的玛拉和《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都是由费雯丽饰演,她的声音比较低沉,这是因为英语发声相对靠后,而欧美人又大都以声音低沉甚至沙哑作为性感的标志,所以听原声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感。但要是换成汉语,还用那种发声方式就会很别扭了。汉语发声靠前,而对于传统的审美习惯而言,像那种娇小的佳丽形象应该用较为可爱稚嫩的声线来诠释才合适,所以译制当中选了刘广宁和唐烨来分别为两个角色配音,最终的效果也很成功。不过如今,随着国人审美的变化,或者说审美的西化,更多人不习惯听到欧美人操着细嫩的嗓音,"还原真实"、"原汁原味"被常常提出,因此配音标准也要随着广大观众的审美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多人的趣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