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面谈中有哪些心理学“陷阱”
1、“坏事传千里”效应 在招聘面谈过程中,管理者在聆听应徵者陈述之后,会倾向较为相信负面性的资料,而交正面性资料的份量调低。例如,应徵者解释他辞去上一份工作的原因,是他不喜欢沉默寡言的老板,和希望找一找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管理者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印象,认为应徵者不擅于与内向的确良人合作,而较为忽略了他追求更大挑战性的态度。 上述现象与俗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吻合,人们对负面的事物有较深印象,也有兴趣知道更多。但在招聘面谈时,这个现象会令管理者“偏听”作出招聘决定时会有偏差。

3、管理者“心中有剑” 调查研究发现,不少管理者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应聘者形象,或称为典型。他们或会主观地认为,,应聘者必定要孕驷巴墟高大才能威猛,有美貌才具智慧,或口若悬河大才可吃四方。那么,当他们遇见一名高大的应聘者时,管理者便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从应徵者身上发掘威猛的证据,将一些原来没有太大关连的事件,也接受了下来。 这种现象亦可称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武侠小说则称之为“心中有剑”,意思是说,大侠无须手中有剑,他只要心中有剑,也可伤人于百步之外。管理者也经常心中有剑,若他认为没有美貌便没有智慧,那么一名姿色平庸的应徵者,便很难突破这个典型,来证明自己的智慧水平。 有些管理者心中的典型是十分具体的,他会在招聘面谈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一些他主观地以为应与工作表现或能力有关的细节上,而不是能客观的地评量一名应聘者的工作能力。

5、好眉好貌效应 各应徵者都有不同的个人特征,如高矮肥瘦、头发,有些管理者虽然嘴巴说没有,却不自觉地以貌取人,这种做法有个大问题,若招聘面谈由几名管理者共同参与,他们对个人特征的喜恶,便会出现分歧,要取得客观准则来评量个人特征是一件十困难的事。不单如此,若该特征(如美貌、面型)与工作表现其实无多大相关,管理者凭此而生的直觉来挑选,自然不会有助找到合适的员工。 有些工作也许需要应征者拥有一些特定的个人特征,如身高及体重,这些条件通常会设定一个范围,让管理者在初步筛选时,已将不符合者排除,故此到了面谈阶段,管理者不该再将精神,放在这些不能定下客观评量准则的项目上。

7、同声同气易商量 有些心理学研究指出,管理者与应征者,在态度上及种族上的类同,与招聘面谈的结果有关系。若管理者认为,应征者与他有相同的特人处事态度,或来自相同的种族,他会倾向作出较高的评价,及建议付出较高的薪金。在经验的应征者,便会利用这个情况来自抬身价。当他发现与管理者有相近之处时,便引导谈话集中在该话题上,在取得管理者的好感之后,他便可以提高要求,而不怕影响被录用的机会。

9、随意评分难分高下 由于并非经常进行招聘面谈,因此少有作面谈前准备,他们较为随意地发问,没有什么计划及组织性。调查发现,他们对应征者的评分会偏高,评分的分布也较窄,准确性也因此成疑问。此外,若管理者使用已拟好的指引来进行面谈,他对应征者的评分便会散一点,因而较能区分适合与不适合的应征者。他们给的分数,往往比没有面谈计划的管理者的评分更严。评分的狭窄分布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将应征者筛选,管理者因而要反复思量及面谈,浪费了工作时间,也未必可挑选出合适人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