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儿童的聪明才智
1、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得指示灯重要条件。孩子认识事物的程度与范围,都与智力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父母如能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注意发展他的认识能力,要比他们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使孩子认识事物的无意性、不稳定性和兴趣性,向有意性、稳定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要使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注意发展他的 认识能力。教导孩子认识事物,有两项原则可以依循,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和“由笼统到具体”。所谓“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指先向孩子介绍个别事物的名称,其后才告诉孩子这些个别事物的一般共名。例如,当我们教育认鸟类时,我们先教孩子认识麻雀、乌鸦、老鹰、鸽子、其后才教他们这些动物都是“飞鸟”,是在天空飞的。又如先教他们认识牛、马、猪、羊、虎、狼,其后才教这些动物都是“走兽”,是在地上走 的。所谓“由笼统到具体”,如公鸡和母鸡,小孩很难分辨其差异,应先教他们认识这些动物都叫鸡,以后再分公母。又如马与驴、骡,小孩也很难分辨,开始时不妨都叫马,以后才教孩子细分。总括来说,当该事物的特点明显,而与同类的事物不大相似时,应该运用“个别到一般”的原则,这样,可使孩子知识深化和提高。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那么怎样才能朋友孩子的注意力呢?家长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十分重视,但对朋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认识不深。实际上在入学前,家长不要只着力于抓孩子的识字、写字、背诗、数数等,更要帮他们养成细心、耐心、专注的学习习惯,教育他们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这件事是有趣还是无趣,是易做还是难做,都必须有始有终,专心致志,而不能分心旁顾。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一般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7~10岁儿童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左右。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让孩子放松活动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动一动,喝点水,吃一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强迫他做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他就越不能专心。保持清静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地方忙这忙那,或出出进进,更不要从事一些对孩子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看电视、聊天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养成东张西望,心神不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孩子学习时,家长最好能坐下来看点书读点报,少做一些分散孩子注意的事情。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在家庭活动中,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比如玩拼图、搭积木等,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习惯。此外,儿童在玩游戏时常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其聚精会神的时候,家长切不可随意打扰、干涉,因为此时不断的干扰孩子,会弄得他们一阵急、一阵恼,不利于他们做事专心致志的精神。

5、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有个诗人说:“物与人的关系越自由越好。”这意思是说,假如这里有一支钢笔,成人只当它是写字的工具,这就充分的显示出成人与钢笔之间的关系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把钢笔的用途固定化了。但换了孩子,他会把钢笔当作糖般地放嘴上舔,或像树枝一样地拿来折,或把它当成枪来弄,像这样,孩子和物件的关系,比起成人来要自由的多了。这时,如果家长再以生动的语言加以启发,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更加有益。如我们看见孩子拿一根木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作马鞭抽打着。孩子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的时候,就会扔下木棍跑去玩别的了。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现了孩子拿木棍当马骑这一天真的天性。父母对于孩子这样的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说话也只是说:“不棍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如此而已,即使孩子听话,把木棍放到该放的地方,也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可这是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只要三言两语,就可以启发孩子玩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有可借此机会发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譬如,妈妈可以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会高兴的接过小桶去给马“喂水”,还会想象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草料。孩子这样做的时候,还会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甚至还会抚摸他的“马”说:“你歇歇吧,我要帮妈妈做点事了。”这样,孩子每当玩完骑马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马”关怀备至,既发展了语言和想像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而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之中进行的。
